【四大貴族的由來】
主要是因為早期的日本皇室本就依賴藤原氏族
而且與藤原氏族互相聯姻
所以四大貴族從藤原氏開始
稱為藤氏或藤原氏
藤原氏的家紋是藤紋
而因此藤原氏家族分支出的家族
在家紋上才能使用藤紋象徵
所以系出藤原氏的日本武士貴族家紋上
很多都可以看到藤紋
例如戰國大名的伊達政宗所屬的伊達氏
就是藤原氏
所以伊達氏的家紋上也可以看到類似藤紋的紋樣
藤原氏的始祖是中臣氏
是輔佐天皇的大臣
初代是改名為藤原氏後
名為藤原鐮足
藤原鐮足的兒子藤原不比等因為功績
在朝廷中也極受重用
四個兒子也分別在朝廷中擔任要職
自此藤原不比等的四個兒子,
藤原鐮足的四個孫子,
分別成了藤原氏的四個主要分家
其中藤原北家成為了藤原氏的主要支流
而藤原北家中的後代
藤原道長將藤原氏的攝關政治發展到最強盛
後來藤原北家又分流為一條、二條、九條、鷹司、近衛五家
至此藤原北家的五個主要分家
輪流擔任攝政關白一職
長期獨佔
甚至到最後只有這五家的人
才能出任攝政關白
稱為【五攝家】
當然藤原氏也成為日本四大貴族之一
----------------------------------
接著因為皇室人員越來越多
為了減少皇族
歷任天皇都會賜姓給兒子或孫子【臣籍降下】
其中橘氏始祖橘諸兄本為皇族美奴王之子
後臣籍降下賜姓橘
是與藤原不比等同時代人物
雖然橘氏後來式微,在歷史舞台上並不活躍
但因為是皇室血脈臣籍降下
依然是四大貴族之一
雖然最後只留下分家支持【薄氏】一脈
----------------------------------
第三個亦是皇族臣籍降下【平氏】
在不同的天皇的時代
分別有不同的皇子皇孫被臣籍降下賜姓【平氏】
同樣是因為要減少皇室的成員而採取的措施
不同的天皇賜姓的【平氏】
通常以賜姓天皇的名子做為分別的方式
例如桓武天皇賜姓的平氏,就稱為【桓武平氏】
而【桓武平氏】中最大的一個分支
就是【伊勢流平氏】
也是源平合戰中的平清盛所屬的平氏一族
另外前北條氏(鐮倉幕府執權家)所屬的【坂東八平氏】也算是很有名的平氏
而後北條氏(北條早雲建立,豐臣秀吉滅亡)則是【伊勢流平氏】
雖然伊勢流的桓武平氏遭到河內源氏的重大打擊
但桓武平氏仍然氏皇室血脈分支
而且在平清盛時期發展到了佔據日本一半的知行國的龐大勢力
即使在伊勢平氏平清盛一族遭到幾乎滅族的打擊
但仍然有很多伊勢流的桓武平氏存活
而且還有其他天皇賜姓的平氏
因此平氏仍然是日本四大貴族之一
-------------------------------------
第四個臣籍降下的貴族姓氏就是【源氏】
同樣與平氏相同
同樣的以賜姓的天皇名子做為區別
嵯峨天皇賜姓的源氏稱為【嵯峨源氏】
清和天皇賜姓的源氏稱為【清和源氏】
賜姓源氏的天皇人數很多
是三個皇室臣籍降下賜姓的姓氏中
賜姓最多的一個姓氏
而其中最知名的原氏就是河內源氏與清和源氏
河內源氏是清河源氏的主要分支
而且就是因為河內源氏就是源平合戰中的勝利方
創建了鐮倉幕府
因此後來的時代
很多的武士貴族都喜歡宣稱自己是清和源氏的後裔
鐮倉幕府的源賴朝所屬的河內源氏就是系出於清和源氏
後來建立室町幕府的足利氏
也是系出於清和源氏
武田信玄也是出身於清和源氏
今川義元也是足利氏庶流出身,所以也是清和源氏
基本上因為源平合戰的關係
所以後代的武士階級
都喜歡說自己是出身於清和源氏系譜
【知名的源氏人物】
1、德川家康
為了要與清和源氏蹭上關係
都要自稱自己是清和源氏的分支新田氏的後代
(清和源氏分支河內源氏再分支新田氏)
以求讓朝廷賜下征夷大將軍的職位,
但其實德川家康還曾經自稱是加賀氏與藤原氏。
因為日本的古代要擠身公卿之列,
除了己身實力強大外,
還須要證明自己出身名門,
才比較容易得到官位。
德川家康一開始也僅只是從五位下的官位。
即使實力強大如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
在全盛時期,武田信玄僅得道從四位下大膳大夫的官位
這還是因為信玄的正室繼室是左大臣三條公賴之女三條之方
而上杉謙信也是類似
上杉謙信甚至只獲賜從五位下彈正少弼
甲斐武田氏是清和原氏後裔
上杉謙信出身的府中長尾氏也是坂東八平氏之一
但因為出身庶流甚至是分支末流
在全盛時期也僅能得到從四位下與從五位下的令制官位
織田信長也是類似,
織田信長的父親織田信秀在世時,
也僅是得到了從五位下備後守的官位。
2、豐臣秀吉
因為秀吉出身平民無可狡辯,
又因為足利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昭拒絕認秀吉為猶子,
所以放棄了征夷大將軍的職位,
最後因為五攝家的爭權,
找到了機會,
被近衛前久認為了猶子,
最後與秀吉關係良好的正親町天皇賜姓秀吉改名為豐臣秀吉,
成為源、平、藤原、橘以外得以就任太政大臣的姓氏
但就法理上,豐臣秀吉屬於五攝家的近衛家分家,
仍屬於藤原氏。
在豐臣家滅亡後,攝政關白依然只由五攝家的人獨占出任。
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為止。
而正一位太政大臣為朝廷的令制官(編制內)最高位階的官職。
而攝政關白則是令外官(編制外)與征夷大將軍相同,
平常不設官職,
有需要時才會任命。
日本歷史上就任過太政大臣的姓氏
就只有藤原氏、橘氏、平氏、源氏、豐臣氏、德川氏
其中豐臣氏屬於藤原氏支流,
德川氏屬於清和源氏後裔河內元氏支流的新田氏。
另外織田信長死後被追贈正一位太政大臣。
而織田信長出身忌部氏(根據考據認為應該是忌部氏),
後來宣稱自己是平氏後裔。
所以基本上正一位太政大臣,只有四大貴族家可以就任。
而攝政關白僅有藤原北家的五攝家可以就任。
征夷大將軍則僅有源氏一族可以就任。
征夷大將軍史上僅有坂上田村麻呂一人非皇室血脈而出任,
此後再無例外。
因為只要自稱源氏,就算是沾上一點皇室血脈的邊。
名詞介紹
養子(末期養子)=改姓,有繼承權,
如五攝家的攝政關白就任權,
通常會選擇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兒子。
另外還有婿養子,
指的就是因為只有生了女兒的家族,
為了讓家族延續下去,
讓女兒招贅女婿,
等女兒生了孫子後再繼承家族。
這時的婿養子也有繼承權,
但是需要改名入籍女方家族。
因為原本是女婿,
為了繼承家族將身分改為養子,
因此稱為婿養子。
婿養子有完整的繼承權,
是父系繼承體系下的一種延續家族不斷絕的手段。
婿養子繼承家族後,如果僅有女兒,
依然可以再招贅女婿,
再讓女婿成為婿養子繼承家族。
猶子=無血緣義子、不用改姓,有繼承權,可以就任關白
乾親=無血緣義子、無繼承權,不用改姓,不能就任關白
3、真田信繁(真田幸村)&真田昌幸
真田昌幸與真田信繁最主要的戰績,
就是使用四萬石大名的實力,約兩千兵力。
在上田城阻擋了德川秀忠的10萬大軍前往關原合戰。
使得德川家康一開始在關原合戰處於弱勢。
關原合戰後,真田昌幸與信繁父子被流放,
一直到豐臣秀賴時期,
才被豐臣家錄用為家臣,參加大阪夏之陣與冬之陣。
並且威震德川陣營,
擊潰伊達政宗的軍團。
差點打到德川家康的本陣。
得到了日本天下第一兵的美譽。
真田信繁父子所屬的真田氏系出清和源氏,
為清和天皇的皇子貞秀親王(一說貞元親王之孫,一說貞保親王之孫)之子臣籍降下。
是為茲野氏,後代移居信農國小縣海野,
於是改姓海野氏,真田氏為海野氏嫡流,
一直到真田幸隆移居真田庄後,方才改姓真田。
另一說真田氏其實是鐮倉幕府旗下武士真田氏後裔。
但根據考據,海野氏很可能是大伴氏後裔,
而信濃小縣真田氏很可能是大伴氏的後裔。
但無論如何,都可以看到源平合戰後,
日本的武士貴族都喜歡自稱自己是清和源氏後裔。
4、嵯峨源氏【源博雅】
【嵯峨源氏】中最知名的人物則是源博雅,
在陰陽師作品中登場的源博雅(918年-980年),
則是醍醐天皇賜姓的【醍醐源氏】,
順帶一提源博雅是克明親王的兒子,
醍醐天皇的孫子,
也是醍醐源氏的第一代,
克明親王(早逝26歲)與保明親王(早逝20歲)、朱雀天皇(61代)、村上天皇(62代946年-967年40歲逝)是異母兄弟
夢枕貘大師的陰陽師中常提到的清涼殿落雷大火事件發生在930年時年博雅約12歲
在小說陰陽師的故事中,源博雅與安倍晴明是知交好友,
當時的博雅年約30出頭歲,
大約是村上天皇在位時的950年-955年之間。
雖然後來人大多稱源博雅為三位博雅,
但其實博雅到了晚年才升到了三位上的官位。
而清涼殿落雷事件造成了當時在殿內的數名公卿大臣死亡
當時坊間流傳著是因為被流放九洲的菅原道真的怨靈作祟
所以菅原道真也被視為火雷神。
菅原道真被貶九州太宰府後於903年抑鬱而終,
其後醍醐天皇的皇子一一病死(克明親王26歲病逝、皇太子保明親王20歲病逝)
因此被稱為日本三大怨靈之一
後來為了要安撫菅原道真的怨靈
天皇在京都建造了北野天滿宮,
並且赦免菅原道真的兒子的流刑,
恢復菅原道真的官位。
自此菅原道真被視為學問之神、火雷神,日本三大怨靈之一。